九天神皇 > 百年沧桑 > 第13章 儒家思想的发展

第13章 儒家思想的发展


孔子是儒家第一代,到了第二代思想有些变法。

        比较特别的就是子夏,子夏做过官(县令)位列十哲,以文学著称。

        他提出“学而优则仕”,主张做官要先取信于民。与别的学生不同,他的思想有向法家靠近的倾向,比较务实。

        孔子过世以后,子夏到魏国西河教学,魏文侯尊以为师,李悝、吴起都是他的弟子。这两人都是法家,其中吴起还是与孙子并列的军事家。

        李悝在魏国变法,战国初期魏国是超级强国,风头一时无二,这与李悝、吴起是分不开的。

        魏文侯死后,他的儿子魏武侯不再信任吴起,吴起跑到楚国变法,支持他的楚悼王不幸死了,吴起因变法悲壮而死。

        到战国末期,儒家思想趋于务实,这个时候的代表人物是荀子。

        荀子是儒家第三号人物,最后一个大师。

        荀子名况,字卿,战国末期赵国人。

        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(华夏最高学府校长),后为楚国兰陵令,晚年又从事教学。他是第一个用问答体写赋的人,与屈原一起被称为“辞赋之祖”。

        荀子思想更趋近法家,儒法合流,后世人说他阳儒阴法。他门下的弟子吓死人,一个韩非子,一个李斯,这两人都是大名鼎鼎的法家。还有一个叫张苍(校正《九章算术》,制定历法),做过汉文帝汉景帝二朝丞相。三个徒弟已够吓人,还有一个写《过秦论》的徒孙贾谊,那也是如雷贯耳。

        荀子与孟子唱对台戏,孟子主张‘性善论’,人生下来是善的,人皆可以为尧舜。荀子主张‘性恶论’,人生下来是恶的,需要好好教养(化性起伪),他认为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是不会为善的。

        夏商周一直到春秋,认为天是有人格的,天有喜怒哀乐。在荀子看来,‘天道自然’,没有理性,没有意志,没有善恶好坏之心,“天道有常,不为尧存,不为桀亡”,这一点与老子的观点类似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天行有常”,自然界的运行是有规律的。“天人相分”,荀子认为,天道不能干预人道,天归天,人归人。这从根本上否定了“君权神授”,后世的君王对他很有‘争议’。

        为政上,荀子主张‘隆礼重法’。

        “隆礼尊贤而王,重法爱民而霸”,在他看来人的天然本性是追求利欲,必须用礼(道德力量)对人的私欲加以限制。礼为立法的原则,在法律与道德之间保持平衡。法是处罚,礼是告诉人们为什么处罚。荀子一手拿圣经,一手拿狼牙棒。双管齐下;同时他认为礼高于法,礼为法之大本。如果人们爱好礼义,其行为就自然合法,甚至不用刑法,他之所以称儒家就在于此。

        老子、孔子、墨子三位大神救世良方都主张社会倒退,“厚古非今”;荀子相反,他提出厚今薄古,向前看“法后王”。

        荀子吸收了法家学说,与时俱进发展了儒家思想。他宣王道,也称霸力;崇礼义,又讲法治。

        《荀子》第一篇,又叫劝学篇。

        “青,取之于蓝,而青于蓝;冰,水为之,而寒于冰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蚯(蚓)无爪牙之力,筋骨之强,上食埃土,下饮黄泉,用心一也。蟹八跪而二螯,非蛇鳝之穴,无可寄托者,用心躁也”

        孔曰成仁,孟曰取义。

        作为儒家的老三,荀子侧重自强。

        出自荀子的成语:锲而不舍、博学多闻、能屈能伸…;…;

        名句则有:青出于蓝而青于蓝,“不积硅步,无以至千里;不积小流,无以成江海”,“水则载舟,水则覆舟”,“公生明,偏生暗”。

        荀子以儒为主,融合道法,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。因为趋向务实,他的“性恶论”一直惹人争议,有人说他是异端邪说。

        孟子生活的年代比荀子早,儒家的亚圣。

        孟子可要重点说一下,自古孟子与孔子是相提并论的,“老庄之说,孔孟之道”,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,缺了这个孟子儒家就不完整。

        孟子跟孔子跟的很紧,亦步亦趋;他丰富和发展了儒家思想。孔曰成仁,孟曰取义;孔子提:“君君,臣臣,父父,子子”,孟子进而提出:父子有亲,君臣有义,夫妻有别,长幼有序,朋友有信(五伦);孔子说:君待臣以礼,臣事君以忠。孟子则言:“君视臣如手足,则臣视君如腹心;君视臣如犬马,则臣视君如国人(路人);君视臣如土芥,则臣视君如寇仇”

        关于他的成语有孟母三迁,舍我其谁,浩然正气,舍生取义,恻隐之心…;…;多不胜数。

        孟子名轲,是子思门人的弟子,生在战国年代,比孔子晚了一百多年。

        孟子的生平和孔子相似,都是贵族的后裔,家道衰落,幼年丧父,两人走的道路十分相似,都是求学、教书、周游列国。

        相对于孔子,孟子更惨,家境更穷,算是平民出生。他一生之所以能取得成就,除了自己的努力还多亏了有一位贤惠的母亲,为了让儿子走上正道,为了有个好的环境,孟母搬了三次家。现在当妈妈的千万注意,孩子小时候周围环境不好,赶快转移。

        在政治上,他提出“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”,国君危害到国家,就改立国君。

        对于暴君他认为民可群起而推翻之,这一点比孔子进步了,也正是因为这个民本思想,汉武帝不喜欢他,朱元璋一度要将他删去。

        《尚书》也说“民惟邦本,本固君宁”,但《尚书》没有指出如果碰到暴君怎么办?孔子的办法是躲,惹不起我还躲不起?要么退隐,要么就去别的地方。

        孟子不同,孟子更有血性。

        如果君王实行暴政,那么就直接推翻他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民贵君轻”,用现在的话翻译那就是——人民万岁!这句话现在听起来有点空洞,但在当时提出是要有勇气的。皇帝表面上喊,心里其实不喜欢的,但百姓士大夫都拥护,所以孟子有许多粉丝。

        另外他还提出性善论,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,《三字经》开头这句话就这么来的。

        过去唯心思想占主流,‘性本善’许多人都赞同。

        孟子效法孔子,周游列国,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(法先王、行仁政),历时二十多年,但他的学说迂阔而不实用,最终也没有诸侯采纳,他退居讲学,著《孟子》七篇。

        孟子善于养‘浩然之气’,他的文章大气磅礴,善于推理,富有文采。

        #酷dx匠('网in唯。一正pw版,d其z\他j^都'e是x盗版t

        从孔子到荀子,这是原汁原味、正宗的儒家,也叫先秦儒家。

        从董仲舒篡改教义,汉武帝“罢黯百家,独尊儒术”,儒家变儒教,儒学变经学,‘儒家思想’开始走样,不再是先秦的原版。

        儒家就像温顺的山羊,毛色雪白,质地柔和,吃素温顺不伤害小动物…;…;…;就像喜羊羊。

        对森林中的动物没有威胁,而且活泼可爱,胡须修长而儒雅,羊‘咩’‘咩’的歌声也很动听,总而言之谦谦君子,又有节操,林子里的动物都很喜欢,大家都欢迎山羊先生来家里做客。

        就在儒家思想蓬勃发展的时候,大秦来了,乌云满天,大祸临头。

        秦,虎狼之国…;…;…;

        地理位置,西北。

        危机在一步步靠近,为什么秦国不喜欢儒生?为什么秦始皇会做出疯狂的举动?

        儒家思想不是符合统治阶层包括皇帝本人利益吗?就算不喜欢孔子本人,他的那一套思想也不接受吗?“温、俭、恭、良、让”,谦谦君子,不喜欢?“父慈子孝,兄友弟恭,夫妻相敬”不好?

        我来告诉你,心里变态的人不喜欢,心里有阴影的人更不喜欢!

        要解开这个千古之谜,先从秦国的起源开始。

        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,更优质的阅读体验。


  https://www.biqugecd.net/12_12415/3654951.html

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www.biqugecd.net。九天神皇手机版阅读网址:m.biqugecd.net